2005年,北京现代最大的经销商-世联恒达表示,从2005年3月15日起停止从北京现代进货。并把北京现代厂家告上了法庭,索赔1600万元。该事件备受业界关注,在当年这是第一起经销商起诉汽车厂商的案例,主要原因是北汽投资与韩方的合资矛盾。
2006年,山西新宝鼎公司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高调宣布与长安福特依法解除合约,要求长安福特承担违约责任,并建议福特汽车公司罢免其销售总经理。新宝鼎为长安福特合作的几年来,累计投入3000多万元资金,得到的却是几年来亏损几百万元。据新宝鼎所讲,这几年来长安福特采取把滞销车型按一定比例搭配供应的手段,造成新宝鼎大量库存积压。
2010年,比亚迪销售目标由80万辆下调至60万辆后,比亚迪依旧没有完全摆脱库存积压严重局面,经销商因被压库怨声四起,从而致使厂商双方矛盾日渐升级,经销商退网事件频繁发生。有些经销商为了拿到厂家的返利,一是高息借债囤车,二是割肉贱卖,然后疯狂冲量完成月度、季度甚至是年度任务。导致比亚迪的卖价比进价低,同时直接导致众多比亚迪经销商纷纷把矛头指向强制性压货,而无法承受的经销商只好被迫倒闭。不少经销商怨言:“厂家没有责任感、不讲诚信、车型质量不佳”。
2014年10月,上海汽车经销商的沙龙会上,庞大集团总经理李金勇表示,汽车厂家的绝对强势地位将被打破,厂家和经销商的关系将走向博弈关系,并声称“不关注经销商盈利能力的企业两年内将灭亡”。庞大集团在公告还表明将退出阿斯顿马丁的销售业务。
一位不愿具名的经销商介绍,汽车厂家在众多方面存在违规、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情况,例如强制拟定经销商年度销售目标、不购买滞销车型就不给发配畅销车型、强制经销商购买指定的第三方的配套产品或服务等,这些都是潜规则。
网摘经销商给汽车厂家列出的9大罪状:
第一条、建店暗收公关费。不管是国内的汽车厂家,还是进口车总代理,都有一条规定,必须由厂家、总代理授权方能卖车、包括售后服务的运营。如开一家4S店,至少得准备不少于100~300万元的公关费,用于打点厂家关系。
第二条、视关系亲疏分配资源。上市新车、畅销车,往往是4S店最乐意争取的资源。但不少厂家,在资源配置上随意性较大,“跟我关系好的,多给些紧俏车源,缩短其提车时间”。反之,没有打点好跟厂家关系的经销商,则难以拿到畅销车资源配置,利润也会损失不少。
第三条、搭售。厂家为了达到销售目标,提升滞销车型的销量,往往搞搭售,要一辆畅销车,必须搭上一辆滞销车。经销商为了利润,不得已,提回的部分滞销车,只能降价、亏本来消化。
第四条、压库。经销商只是厂家的一个代理,厂家提高产能,不顾及经销商死活,为求销量好看,经销商为拿到厂家返点,滞销车型卖不出去就只能压库,以至于车市不景气时,一家4S店200辆以上的库存车十分常见,一些资金实力不强的经销商,最终就死于资金链断裂。
第五条、促销让利经销商买单。每逢汽车销售旺季,车市都会推出吸引人的促销政策。通常厂家会是指导者,具体让利多少,都是让厂家命令经销商让出其利润。
第六条、高额建店保证金。每家4S店建店时都必须交纳上百万元的建店保证金,一旦经销商要退出网络,厂家有权扣取这笔保证金。也使得不少原本就经营不下去的经销商陷入恶性循环,最终资不抵债。
第七条、商务政策欠公平。厂家对于经销商的诸多地方都有严格的要求,对于自己,却用有弹性的制度来开脱。给关系好的经销商调低销售目标,而一些与厂家关系疏远的经销商,则被制定较高的销售目标,完不成要被罚款。
第八条、建店连沙发也要买指定产品。一些厂家以“标准化”为理由,要求经销商向厂家采购指定的品牌,细致到了灯具、沙发、马桶等等,实则是在建店环节赚4S店的钱,再与供应商分脏。
第九条、随时停止授权经营或与指定股东合股,没有任何赔偿和说法,顶多退还建店保证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