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不带来,死不带走”。这句话在印度教徒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在尼泊尔加德满都,位于巴格马蒂(Bagmati)河畔的帕斯帕提纳斯(Pashupatinath)神庙给我印象最为神圣。“帕斯帕提纳斯”意为“众生之主”,供奉的主神为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的毁灭之神“湿婆(Shiva)”。在印度教教义中,“毁灭”同时也意味着“重生”和“轮回”——巴格马蒂河边建着数十个火葬台,这里就是方圆百里的印度教教徒——包括王公贵族的人生最后一站。焚尸区入口用英文明确写着:“非印度教徒不得入内。”所以所有的外国游客都在对岸观看印度教徒的火葬仪式。
我不甘心在如此之远的距离上拍照,于是试图和一位死者的家属沟通,听说我是来自于中国的记者,他们爽快地答应了我近距离拍照的请求,于是我得以站在焚尸的火堆旁边。尽管空气中顿时弥漫着一股皮肉烧焦的味道,而且死者的骨灰也随着火苗四处飘散在我的身上洒得到处都是,但是我对此并没有表现出任何不适的表情——我向这个不幸的家庭表示了我的哀悼,并且对死者表示出了足够的尊重,这是我得以被允许进入印度教禁地拍照的前提。通过Amit的翻译,现场的焚尸工告诉我,我有可能是第一个进入焚尸区的外国“异教徒”记者。鉴于此,我恳请中国读者阅读本文的时候不要报以一种过度八卦的好奇心,至少也应该存有最基本的宗教的敬畏心态吧!
帕斯帕提纳斯神庙的印度教苦行僧——与其说是苦行僧,还不如说是“商人”,为了这张照片,我付给了这位老兄10卢比(约合人民币1元)。
哈努曼(Hanuman)是古印度神话中的猴神,堪称是印度教版的孙悟空,因此深受尼泊尔人的敬畏。
因为印度教猴神哈努曼的原因,帕斯帕提纳斯神庙中,猴子获得了极大的优待,所以这里的猴子都无法无天。
Amit是死者的长子,其下还有两个兄弟。他们将父亲的遗体用黄绢裹好,在巴格马蒂河浑浊的河水中洗净之后,抬上了柴堆。亲友们在遗体上洒上黄色的花瓣和花环,然后Amit举着一盏酥油灯在柴堆周围绕行数圈为亡灵指路,之后这盏酥油灯被置于被架空的柴堆的正下方作为火源。做完这一切,现场的妇女亲属们毫无征兆地突然开始嚎啕大哭起来——这也是葬礼仪式的一部分。然后亲属们将尸体上的花瓣和花环抛入巴格马蒂河,并且在尸体上铺满稻草。焚尸工将照明用的酥油掰成小块扔进渐渐冒出青烟的柴堆——在焚尸工身旁不远处,几只猴子对焚尸工脚边装酥油的纸箱虎视眈眈。火越烧越大,整具尸体顿时被数米高的火舌淹没。整个火化过程需要差不多两个小时,其间焚尸工还需要不停地用竹竿挑拨尸体,以便让火烧得更旺。其实对于焚尸工的手段我十分佩服——不管怎么用竹竿拨弄火势,柴堆自始至终均没有倒塌,而且柴堆还越烧越矮,等到柴堆烧尽的时候,尸体也没了,而且完全变成了灰。印度教徒认为,如果在柴堆烧完之后还能在柴灰中看得见某些没被烧掉的肉块,那么死者就不能进入轮回,将在冥界永世受苦——“将尸体烧干净是对焚尸工的最基本的工作要求。”
火堆烧尽后,焚尸工用竹竿将灰烬全部推下巴格马蒂河,然后再用水将焚尸台冲得干干净净。一个印度教徒就这样干干净净地走了,什么也没留下,无牵无挂……
在焚尸的火堆边伺机盗窃酥油的猴子。
在被抬上焚尸台前,死者要在河中接受最后的洗礼。
在混浊的巴格马蒂河中,居然还能看见游泳的孩子——印度教徒从小就不认为混合了死者骨灰的巴格马蒂河是不纯洁的。
根据当地传统,作为死者的长子,Amit必须将头发全部剃光,但头顶必须留一撮头发。在尼泊尔人心目中,稻米占有很高的地位,将稻米撒在冲干净后的焚尸台上就能保证死者在冥界衣食无忧——这和中国人烧纸钱差不多,但是这些稻谷到最后都便宜了乌鸦和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