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在某德系品牌4S店工作6年的张辛(化名)希望跳槽到豪华品牌,刚巧有一家宝马经销商在招市场部经理,通知他去面谈。满怀憧憬的他到店里看过之后,果断放弃了。理由很简单:工资开得不高,工作却很繁重,另外就是他从店内人员的谈话中得知了库存的巨大压力。
去年不好过的宝马经销商自然不止这一家,张辛的两个哥们——两家宝马店的市场部经理也都辞职了,据他们说,好几家店为了节约成本,连“市场部经理”这个职位都给省了。
依据经销商自己说的话,就是“我们已经被逼到墙角了”。在去年的广州车展上,这群“墙角”上的经销商凑在了一起,在争相比惨之后,他们决定组成一个联盟,集体向宝马讨要说法,于是就有了现在的51亿元的补贴。按说此次事件可被称为“经销商逆袭道路上的里程碑”,外界也觉得这下宝马经销商有年终奖可发了,可事实真的有这么美好么?部分经销商对此给出了否定的说法:销量任务明降暗升,补贴数额成分模糊,不指标更不治本。
销售任务才是矛盾根源
“金钱的补偿不是大家真正希望的结果,销售任务才是一切矛盾的根源。”北京某经销商负责人说出的这句话,听起来似乎有点矫情,但如果知道说这话的时间是在宝马再度提高在华销售目标之后,也就不难理解了。
今年宝马的国内销量目标为49万辆,比去年的销量提高了3.5万辆。但经销商都知道,去年的销量数字并不代表实际完成的销量,因为几乎所有的经销商都超报多达60%。“在去年没有实际完成任务的情况下,在今年北京摇号指标又将减少一万的大环境下,在反腐浪潮影响豪车销量的背景下,今年北京经销商的平均销售任务又增加了5%。虽然相比其他城市这不算多,但就是这5%也得逼着我们狠砸车价,还是得亏钱。”去年亏钱最多的6系,卖一辆就能亏到20万元,可即便如此也完不成任务的话,那就只能超报。在今年压库最严重的时候,已超过正常值100%。
根据他目前获得的消息,获得宝马补贴的条件之一是签下2015年上半年销售任务书,一季度的批售目标得完成60%,这让他觉得更加为难。除了新车销售任务外,经销商还有配件任务、机油任务、辅件任务等。“车子不坏怎么能完成配件任务?这不是逼着我们去蒙客户吗?”
压库最严重的时候,经销商库存量超过正常值100%。
补贴成分存在疑问
在河北的某家宝马4S店中,已经开始恢复进车,但该店高层在签署提车单据时还是非常谨慎,要求店员去核查清楚后再签字。他表示,此次与宝马交涉的经销商联盟已经下发通知,告诉大家可以恢复提车了,但却没有提降低销售任务的事。
在提及补贴的事时,他没有丝毫兴奋,反倒叹口气说:“这里边暗藏的‘玄机’很多。”他表示,到现在宝马还没公布去年应得的补贴数额,而往年的话这一数字在1月1日就该公布了。如此一来,那笔“额外”的补贴实际包含了多少本来就该下发的补贴,就不得而知了,而这样又容易导致车辆的价格混乱。另外,由于店内面临连贷款利息都还不上的窘境,当然希望这笔补贴能够全部立即到账,而不是以“模糊返利”的方式(每个月到了月底才知道返利多少)。“再扣去17%左右的税款,实际能有多少钱能到口袋里,我们也没底。”某经销商负责人表达了自己的担忧。
对上述问题,一猫君反复拨打宝马中国及汽车流通协会相关负责人的电话询问,但一直无人接听,短信也没有回复。最近,宝马中国一直都是处于回避相关问题的状态,但相信之前被媒体报道的“双方妥协”仍不是最终结果,补贴的方案应当没有确定。
期待政策更加科学
说到底,不可否认宝马还是拿出了51亿元的,此次补贴也可谓厂商与经销商关系发展的标志性事件了。因此,依照从经销商联盟中得到的消息来看,大家暂时不会考虑退网了,因为毕竟也看到了希望。
然而,一位经销商负责人却做出了“只觉得未来更加残酷”的感叹。首先,补贴其实不足以补齐亏损,其次,完成销售目标基本是“不可能的任务”,另外,宝马的政策制订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去年下半年各大品牌经销商的日子都比较艰难,但这位负责人坚称宝马的政策欠妥是主要的失利原因。据他介绍,除了各店销量任务的差距之外,每年年底宝马也会退出一系列的特殊政策。比如对一批7系车型提供最高17万元的补贴,谁有余力销售谁就拿走,而这样往往就使某些任务较低的大集团受惠。而取得特惠车的经销商压下价格,甚至转手就低价卖给车贩子,这就连累其他经销商也必须跟着降价。“任务重的经销商完成自己的任务就很吃力,更别提额外的了,任务的不平均导致某些卖得少的经销商反倒能获得更多的利益。”
其实,经销商不易,车企也看得到,但皆大欢喜的结果总是太难看到。随着政策风向的转变,车企绝对强势的地位也正在逐渐发生改变。就像一位经销商联盟的成员说的:“经销商和车企之间本来就该维护良好的关系,总博弈有什么意思?各自退一步,没必要把对方逼到墙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