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7日,国家科技部发布公告,此前由国网上海电力公司牵头承担的“十二五”863计划研究课题“电动汽车智能充放储一体化电站系统及示范工程”通过技术验收。该技术可令电动车充电效率大幅提高,利于充电设施的普及,但具体何时推广尚无从知晓。
据了解,此项课题于2011年10月立项,同时研究工作正式开始,2012年8月示范工程建设开始启动。在国网上海电力公司、国网电科院以及上海交大、北京交通大学等单位组成联合团队,历时三年的共同努力下,完成了广义能量调度策略研究、梯次电池筛选成组研究、一体化监控系统开发、多用途变流装置研发、商业运营模式研究和示范工程建设6个研究任务,建成了规模达到1.85兆瓦/3兆瓦时的充放储一体化示范电站,超额完成了课题考核指标要求。
目前,我国无法在短期内建立一个完善的电动汽车充电网,主要原因是给电动汽车快速充电需要瞬时强大的功率电力,常规电网无法满足。对此,研究课题“电动汽车智能充放储一体化电站系统及示范工程”提出了一个关于充放储一体化的概念,即一体化电站能兼具电池充电、更换电池、电站储能、废旧电池回收利用等功能。同时,智能化系统还能有序充放电将有利于电网削减峰谷差,平滑电网负荷曲线。简单来说,就是利用电池更换的方式来替代快速充电。存放在电站的汽车动力电池和回收利用后的重组电池作为储能电池,在电网谷荷时,对汽车动力电池进行充电,而在峰荷时,储能电池可以进行放电,来起到削峰填谷的作用。
另据“电动北京”的相关负责人分析,由于大容量的锂电池比较昂贵,一块通常就需要十余万元的成本,因此目前的充电桩还只能实现单纯的充电功能。而按照新型充电桩的技术来看,除增加了电能储存装置外,或许还将具备更为复杂的运算系统,使充电价格在不同时段有所区分,即“峰价”和“谷价”,结算起来更加明晰。而根据国家电网的相关人士介绍,此项技术除了利于推广电动车之外,还可降低运营成本,增加用电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