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在朋友家偶然的见到了一台天津大发面的和天津夏利的车模,那一霎那仿佛时光倒流,让我不由的回忆起了童年时代满大街的「黄虫」。我想,每个在北京长大的70.80后应该在心中都有着当时那个时代出租车留下的深刻印象,从放眼望去满大街的「黄虫」,到夏利、富康、捷达的祖国山河一片红,再到现在占领绝大部分市场的现代伊兰特等车。北京,这个中国的首都可以说在飞速发展的同时,也见证了北京出租的崛起到辉煌。
「黄虫」时代
在上世纪80年代末与90年代初期,给人留下最深印象的就是满大街都能见到的黄色面包车。从1984年9月25日第一辆车下线到1999年10月1日被彻底的淘汰,日本大发汽车公司引进技术在天津生产的微型面包车成为了北京的第一代出租车。「面的」冬冷夏热,闷热时候通风的只能靠开窗,钢管搭配棉垫的座椅十分不舒服。但它的多功能性实在令人叹为观止,加上1块钱1公里廉价的价格,搭配上让冰箱,洗衣机,自行车都轻松容纳的宽大车身,也有许多人甚至用它来进行搬家。抛去舒适度不谈,实用度可以说是历代出租车都无法超越的。上世纪90年代,北京的街头就是被这样的几万辆“黄虫”所占据。「面的」「小面」「黄虫」成为了北京出租车的代名词。
夏利,富康,捷达的红色三争霸
为了治理日渐污染的北京空气环境,治理尾气不达标的面的就成了当务之急的首要目标。1998年,北京市政府发动了大规模的“扫黄”行动,用强制换代的方式,完成了北京出租车的第一次更新换代。红色则成为了北京市第二代出租车的“主题色”。代替小面的夏利,被人们戏称为“祖国山河一片红”。可惜外观上的改变并不能掩饰内在的缺陷,夏利初登场时的一个严重不足就是没有空调。收入增加以后民众对出租车的舒适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没有空调,夏利在短暂的辉煌后就被富康和捷达抢走了风头。1998年到2006年,富康和捷达因为其结实耐用占据了北京出租车市场的绝大部分份额。甚至直到今天我们仍能见到处在运营状态的捷达车。虽然富康、捷达等汽车的投入,略微缓解了一些北京出租车档次不高尴尬情形,但还是难以让北京出租车摆脱“全国较低”水平的评价。
现代化的速度
为了摆脱北京出租车档次低的尴尬,加之北京申奥成功,北京出租车的第三次大换代势在必行,从2004年开始到2006年的彻底更新,北京的出租车迎来了第三次大的更新换代,现代的伊兰特,索纳塔等车型成为了新时代的主力军,颜色则变成了以车身中部一道黄色为基础的花色车。同时,1.6元/公里的价格也一去不复返,北京正式进入了2元/公里的时代。为了支持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无障碍出租车也投入了到了出租车大军里,这批源自英国设计,自主生产的TX4无障碍出租车拥有着古朴的外形,价格方面也与普通出租车相同。
自从2011年开始,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感觉到了打车难的问题。刮风下雨,上下班高峰等个十几二十分钟可以说是相当平常的事情。在打车难问题持续发酵了一段时间之后,北京市发改委终于决定提高出租车每公里单价,另外增加出租汽车补贴。此外前一段时间的打车软件也着实让出租车火了一把。一夜之间,好像大家出行都是要打车了,现代新兴的轿车服务已经可以说深入人心,不用像以往一样站在街边半天都打不到车,一个叫车信息发出去,马上就会有的哥来抢单,司机也不用到处去扫街了。从路边招手停车到软件叫车,打车软件的出现充分缓解了打车难的问题的同时,也说明出租车服务进入了电子化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