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产车的下线,捷豹路虎在华的发展节奏调整到火力全开的进攻姿势。在2014年广州车展上,捷豹路虎首次以全系车型参展,同时多款重磅车型发布,展示了捷豹路虎品牌在中国市场的战略部署和决心。
捷豹家族的最新成员中级豪华运动轿跑全新捷豹XE首次亮相中国市场,2015款捷豹XJL剑桥限量版也将首次展出。与此同时,首款中国制造揽胜极光也为公众揭开神秘面纱。此外,在路虎品牌中,路虎发现家族今年的全新成员——发现神行也在车展隆重亮相。“这次我们联合奇瑞捷豹路虎展出了捷豹路虎品牌下的全系车型,这足以窥见我们对未来的雄心。”捷豹路虎大中华区总裁高博向记者表示。按照计划,明年上半年,国产的路虎将会上市,而随着国产车进入最终的市场启动阶段,捷豹路虎在中国的发展也迎来了新的阶段。
今年捷豹路虎在华依旧保持高速的增长。今年1至10月在华累计销量达到92265辆,去年同期70161辆,今年同比增幅高达34.9%。实际上,单纯依靠进口车,捷豹路虎将销售规模做到了近10万辆。在过去两年中,捷豹路虎保持着30%以上的年增长率,并在2012年取代雷克萨斯成为中国市场销量第四的豪华车品牌。
随着产品线的扩充和国产的开启,捷豹路虎在中国市场正处于迅速的进化之中,其正全速奔跑在冲击豪华车第一梯队阵营的路上。在这个阵营中,目前常年为奥迪、宝马[微博]、奔驰三者占据,三者占据了豪华车细分市场近80%的市场份额。而捷豹路虎将采取一系列手段夯实基础,保持未来高增长的可持续性。
夯实基础
要冲击第一阵营,捷豹路虎还需要继续的扩充产品阵营。2011年,捷豹路虎曾宣布在未来五年将推出40款重要产品,包括全新车型及改款车型,并实现动力升级。截至2013年年底,捷豹路虎已经推出了22款车型,其中包括捷豹F-TYPE和路虎全新一代揽胜。今年,捷豹路虎在华共推出了四款车型。
在国产车上,产品阵容亦将快速扩充。奇瑞与捷豹路虎已经联合制定了关于合资公司在未来发展的中长期计划,这个计划包含了产品引进、发动机生产以及合资自主品牌规划。按照规划,到2016年,捷豹路虎要引入三款车型国产,除了已经发布的奇瑞路虎极光,明年的第二款国产车也为路虎车型,而第三款为捷豹。
实际上,奇瑞捷豹路虎已经就未来五年的产品已作出相应规划,新产品推出的频率基本上是每六个月推出一款新车。奇瑞捷豹路虎高层表示,未来合资公司在产品的布局上将会跟宝马奥迪奔驰这三个在中国市场处于豪华车细分市场第一梯队的三大品牌持平。
除了继续扩大产品阵营,未来在国产车上快速布局之外,捷豹路虎还同步扩充经销商网络。
截至10月底,捷豹路虎与奇瑞捷豹路虎分别在华签约授权经销商达248家, 167家已在101个城市投入运营。“2017年将达到300家以上。”高博称。这个规模将是现在的两倍,同时也超越奥迪、宝马、奔驰三者目前的经销商布局状况。
在渠道建设上,捷豹路虎未来将着重开辟南部、西部地区以及三、四线城市。去年,在这4个销售大区里,南区增速最快,增幅达50%,西区也收获了40%的增幅。这两个大区目前占捷豹路虎整体销量的31%,发展潜力巨大。
同时,捷豹路虎在中国建立了东南西北4个销售大区,同时配套建设4个经销商培训学院以保证售后服务的高质量。在广州刚建成了一个先进的零备件配送中心,大大提升了零备件服务网络的运转效率。
品牌进阶
除了上述的措施,捷豹路虎中国和奇瑞捷豹路虎在今年4月成立了联合市场销售与服务机构(IMSS),旨在推动捷豹、路虎以及奇瑞捷豹路虎合资品牌在市场、销售和售后服务方面的高效运作,统一的销售和服务渠道,这能保证客户享受到保持一致的产品与服务,同时在发展上形成合力。
“豪华车和SUV领域都是在华走俏的细分市场,豪华SUV则更是炙手可热。未来捷豹路虎的目标是占据中国豪华SUV市场份额的10%。”高博认为,中国汽车市场未来的增速将在6%—9%之间,而豪华车市场将是这个数字的两倍。“中国豪华车市场高速或者超高速的增长已经结束,但捷豹路虎还会依旧保持高速的增长。”高博称。
新的增长力量来自于国产车以及对尚处于起步阶段的捷豹品牌的市场潜力挖掘。除了加紧对捷豹品牌的产品、市场布局,捷豹路虎正在对两个品牌在华的影响力进行升级和柔化,让这两个品牌更融入中国社会,进行品牌塑造。
捷豹今年宣布贝克汉姆成为捷豹中国的品牌代言人,开启了英伦文化的传播高潮。在11月19日的全新捷豹XE亮相上,捷豹将发布会主题设为“拥‘豹’改变”,这不仅是以极富开拓意义的创新型车型见证全新的捷豹时代。“改变之旅”的主题不仅昭示着捷豹79年沉淀的创新与突破,同时也表明其在豪华市场成为领跑者的决心。
同时,捷豹路虎在中国的公益行动也第一次形成体系化。今年5月,捷豹路虎中国与中国宋庆龄基金会携手设立的“捷豹路虎中国青少年梦想基金”正式成立。在未来三年内,捷豹路虎中国将投入5000万元,专注于国内青少年儿童的成长与发展。将企业社会责任提升到战略发展的重要层面,预示着捷豹路虎在中国市场上对品牌的维护也走向成熟。
(文章来源:经济观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