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到一则新闻,某地一家4S店,客户试车时发生严重意外,夺去了三条生命……我们这些靠试车评车吃饭的人,每每听到这些新闻,都特别揪心,而在车圈,有一句特别狠的话:“别作孽,否则下辈子就做试驾车”,尤其是天天和试驾车打交道的童鞋,大家非常明白“下辈子做试驾车”,下场比做一只种猪还惨。
还记得好多年前,我刚刚入行,随同行出外试车,车开出没几米,坐在后排的我,还打量着车厢工艺和腿部空间,那位平日斯斯文文,话也不多的眼镜男,冷不防发起疯来。我清晰记得那个场面:他脖子上的青筋暴现,用尽全力,发狂似地左右大幅度地扭动方向盘,我哪见过这世面,也没系安全带,身子像一件滚筒洗衣机里的衣服,伴随同事扭方向盘的节奏,左右在车厢里跌撞,继而四脚朝天……
后来我知道,眼镜男没疯,这个项目叫绕桩,是测试车辆的底盘和转向的必修课,还能让整个试车过程看起来专业一点。直到现在,为了得到更专业的性能数据,一部试驾车到了许多媒体手上,不论是一部MPV还是SUV,一律被装上各种仪器,接受类似“0-100km/h加速、100-0km/h全力制动、蛇形绕桩”等项目的检验,然后正儿八经地把录得的数据铺陈出来。我不知道这些数据,对大部分准备买车的客户究竟有什么用?但看见这样的文章,多少会有一种不明觉厉的敬佩吧。
可怕的是,这项极具危险性,本只应该在专用场地,专业试车人干的活儿,被“民间”大量模仿。一位4S的总经理告诉我,他们店的试驾车,几乎天天都会遇到这样的客户,一些客户上了车就像打了鸡血,换了个人似的,在马路上疯狂表演,根本不像是在试车的性能,更像是在试自己的命有多硬。试驾车涉及的意外越来越多,车毁了还是小事,更有伤及人命的严重意外,可怜了陪同的销售顾问,竟成了高危行业。
这位总经理还告诉我,这些客户很多都是受到各种测评文章和视频影响,有些根本就不是来买车的,就是来证实自己也有专业的开车能力,纯宣泄而来。把油门踩到底,把轮胎弄响只是小儿科,因为这些都是算按套路出牌,最可怕的是那些“天才试车人”想出的鬼点子,变着法子来整试驾车,有点SM的味道了。
对此,我深有体会,别说一般客户,一些同行的行为都让我大开眼界,说说我见识过的招数:为了取得更好的加速成绩,N档把转速提到4000rpm以上,然后狠心把变速器拍进D档(哎呦,想想都觉得痛啊!);原地烧胎,这个项目多见于AMG或M3这种大马力后驱车,从全新轮胎到磨出帘线,只需数十秒;超级半联动,这招针对手档车,也是把转速提到极高,猛丢离合器或者闷着离合不放,两个回合就能报销一套离合器;高速拉手刹,这是最没有技术含量,却最容易玩的所谓漂移;甩头,甩尾讲过了吧?对于前驱车,低速甩不了,那就倒过来,甩头!我一直怀疑这招是受到当年“萨博陆地飞行秀”的启发……怎么样,够琳琅满目吧?
按道理,如此有创意的“测试手法”,试出来的东西,肯定会特别有意思吧?但看看这些“SM车评人”撰写的文章,居然都是千篇一律的:“挂进D档,轻点油门起步,扭力很好,高转顺畅,换挡平顺有CVT的风范……”就算测试过程幸运没发生任何意外,但看到这些文字,还是替被折腾得奄奄一息的试驾车感到不值,显然是给流氓白玩儿了,还给读者树立了一个极坏的榜样。
马克吐温说过:伤害你的,并不是你的无知,而是你所知道的,与事实并不相符。我必须承认,许多读者网友批评得对,汽车编辑队伍中,并不是所有人都真正拥有高级驾驶技术,仅仅是因为工作关系,有机会接触到许多好车,这是个容易麻痹自己的过程。因为如果没有接受系统培训,开得越多,技术不见得可以有大提速,但自信通常都被开上来了。能力和自知的不对等,便是“你所知道的与事实并不相符”的危险状态,说不准什么时候就会造成伤害。
不懂得尊重力量,也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这是这一切怪相的根源,很多意外的发生,都是因为试车人太看得起自己,以为试过法拉利(甚至只是看过别人试法拉利),就是舒马赫附体,自信膨胀,可以调戏马力,其实这样危险得很。
就算你是专业的试车人,或者只是准备买车希望能体验试驾车的准客户,只要坐上驾驶席,我建议都先冷静冷静,想想:人还是太藐小,一匹马就能把你轻松踹飞,何况上百匹马力的汽车?需谨记:无论是区区几匹的摩托车,还是上千匹的布加迪,都拥有比人之肉身强大得多的能量,只不过工程师为这些力量设定了一套释放法则,车钥匙便是控制力量的,需要我们极大尊重的权力权杖,遵守法则,尊重力量,才是安身之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