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画片《超能陆战队》中的机器人“大白”已经感动了许多中国人,日前又传来了另一个激动人心的消息:“大白之父”——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机器人学院和人机交互学院的教授克里斯·阿特克森(Chris Atkeson)将会与博泰合作,共同为刚刚于2015上海国际车展期间亮相的中国首部智能概念车——Project N超级移动终端装上“智慧的大脑”。而就在上海车展期间,一猫汽车胖兔哥透过越洋联线,从克里斯•阿特克森教授那里了解了机器人开发中最重要的——人机交互中的秘密。
首先“科普”一下,卡耐基•梅隆大学(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机器人学院是是世界上最大的机器人学院,也是少数拥有独立机器人学院的大学之一,其计算机、软件工程、机器人学科在全球拥有极高的声誉,制定了多项业内标准。卡内基•梅隆大学的软件工程学院是美国国防部军管研究院,更参与过诸多知名的研究项目——Google无人驾驶、Uber无人驾驶汽车研发项目,以及美国军方无人机等,在计算机学科拥有最前沿的尖端优势。
而克里斯•阿特克森教授是研究软体智能个人医疗护理机器人的先锋者。他被人熟知的名字是“大白之父”,他所研究的个人医疗护理机器人即是热映的《超能陆战队》中备受喜爱的大白的原型。
4月20日,克里斯•阿特克森教授就通过视频向中国观众表示:“博泰的超级智能移动终端与我所研究的陪伴型机器人的理念是高度一致的,都是人性化的、安全的、聪明的智能机器人伙伴。 未来我和博泰将就车内场景个人健康护理机器人、soft+人工智能、无人驾驶、共建大数据平台等领域展开合作,博泰的超级智能移动终端也将基于车主的驾驶行为数据分析来提供更具个人情感价值的服务。这是我们共同的信念——用智能科技实现更美好的未来。”
下边是联线采访全文:
一猫汽车:什么叫“自然的”人机交互?不自然的人机交互呈现的是什么样的状态?
克里斯-阿特克森教授:真正的自然交互,就完全像人与人的交流一样,包括大家对话沟通的方式、面对面的交流和手势,所有的都应该像人与人的自然交互一样。现在的人机交互方式,并不是“自然的”,包括网页上的界面,打电话的界面都不是以人为本,不是最舒服的。车上的设备很多,每个设备都有自己的界面,真正自然的交互是把这些界面统一,像人与人交流一样,这才是我认为自然的人机交互。
卡耐基梅隆大学在机器人语言习得方面的历史非常悠久,我们专门有一个机器人语言技术学院,这方面也是我的专长。我觉得真正实现自然人机交互最关键的就是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让机器人充分了解和适应常开这辆车的驾驶者,因为每个人的情况都是不一样的。我们卡梅隆大学有相应的技术,而博泰可以负责让技术落地,和车无缝对接。
一猫汽车:“超能陆战队”中大白很多功能是主动的,不需要我们提出要求,大白可以主动的观察人体之后做出一些反应。我们知道汽车上有很少主动的功能,只有疲惫监视器这种,我想请教一下现在有没有更新的技术,更智能化的科技,给我们介绍一下。
克里斯-阿特克森教授:人都是有很多习惯的,比如说我们每天固定的时间上下班,每周固定时间去购物,正因为我们是有习惯的,所以我们可以让机器学习了解一个人的习惯。了解的越多,可以更好的为你服务,我们把这样的习惯放到汽车当中,习惯性更加明显。通过对习惯的研究,我们可以研究更好的让机器人为你服务,并且预测你的需求,这是机器的一种学习规律。
一猫汽车:请问教授什么样的机器人是有可能第一个被广泛应用的消费型机器人?
克里斯-阿特克森教授:我认为第一个很可能就是汽车,因为汽车的机器人具备了很多先天条件,可以观察你、可以自己进行思考、可以采取的行动,这一切条件都具备了。第二个可能的领域就是智能家居,在这样一个内部空间里,可以观察居住在里面人的生活习惯,而且可以更好的把家电设备运作起来,使它们达到最优的运作状态。我认为从长远来说比较困难的将那些带有手臂能够移动的机器人应用到现实中,一方面造价非常昂贵,另一方面安全性也存在很大问题。
一猫汽车:车如果要感知人的行动的话,在车内有什么设备?
克里斯-阿特克森教授:在汽车里面,第一级的传感器就是摄像头,而且现在已经有众多的面部表情捕捉的软件,因为在车内很容易定位,可以通过摄像头捕捉到驾驶者的表情、动作、视线等。第二种就是座椅上各种的传感器,可以感知你的动作。动作的传感器配合摄像头可以实现一系列的功能,比如说报警和探测你的情绪,通过视线的捕捉可以了解你在思考什么并作出判断。
一猫汽车:像教授一样的科学家的日常工作状态是怎样的?会否做一些真人和机器人的互动实验?
克里斯-阿特克森教授:我们卡耐基梅隆大学的机器人学院会比较强调动手,我们讲理论比较少,日常工作会摆弄很多机器。在研发机器人的过程当中,我们肯定会用到机器人和人的互动实验,比如说研究老人为什么摔倒,这个过程当中,不仅有老人的参与,我们要把机器人和老人的具体行为模式进行对比,我们还会邀请机械生物专家进来,这中间都有真人参与实验的部分。还有比如机器人为残疾人服务,我们首先要去问的是残疾人需要什么样的服务,研发过程当中,这样的服务是不是契合残疾人的需求,我们都会去研究。
一猫汽车:由机器人帮助残疾人上下车,或者是帮助病人穿衣服,开发这些功能的难度在哪里?
克里斯-阿特克森教授:现在的机器人碰到的挑战是两个方面,一个是智能化,必须建立在深度学习的充分了解上才能实现智能化。第二个挑战到了具体操作环节,比如帮老人穿衣,这里涉及到系钮扣和系鞋带这种精细的事情,对机器人来说就比较困难。
一猫汽车:超级人工智能化会不会使机器人像变形金刚一样?会不会变坏?未来机器人会是什么样的?
克里斯-阿特克森教授:科学家现在努力做的还是让机器人可以更好的为我们服务,机器人是工具的一种, 最终是为了更好地为人类服务。您说的超级人工智能,可能要很久很久以后的事情,就我来看,科学家现在做的都是机器人为我们服务,如果真正机器人做了什么坏的事情,也是因为人给机器人下了命令,让机器人做不好的事情。
一猫汽车:机器人如何判断人的习惯?如果面对的时不好习惯的人,机器人会不会越来越坏?
克里斯-阿特克森教授:就拿驾驶做例子,车本身是一个机器人,他除了学习他的驾驶者的习惯之外,机器人与机器人之间也会发送共享数据来实现智能学习。车辆可以彼此共享道路上的信息,通过强化学习每一辆车都可以学会更好的驾驶,这是真正智能的车辆。车不会因为驾驶者的习惯不好,车的习惯就不好,如果车主不好好开车,但是车与车之间彼此会学习,它们会学习到更好的驾驶行为和驾驶习惯。汽车智能终端本身不会沿着不好的方向开车,而是互相促进不断优化的过程。说到底,任何一个工具都可以被人蓄意的不正当使用,但是工具本身并不存在倾向,所以还是使用者本身的问题。
一猫汽车:随着机器的智能化,人与机器的差别将会越来越小,这个主要来源于机器变得越来越聪明越来越像人,现在我们身边有这么多智能设备,另外一种潜在的趋势就是智能设备会进入人体,有可能装一个芯片,请问教授对这种有可能的趋势怎么看?
克里斯-阿特克森教授:将来肯定有更多的健康护理方面的智能产品进入人体,举例来说,比如说通过吞药片,通过药片检测你消化道的情况,吃进去的设备可以检测你心脏的情况,检测人体的各种行为。将来的智能设备,无论是人体内的还是人体上还是环境当中的,肯定是越来越多。因为车的空间所限,很容易观察车空间内部驾驶员的情况,可以更好的观察更好的学习,这块的前景应该是非常有希望的。
一猫汽车:日本的机器人研究方向更多的侧重于人型的机器人,美国的机器人侧重于功能性和实际的应用。未来十到二十年,主要的趋势是向日本还是美国发展?
克里斯-阿特克森教授:我认为最终我们还是希望机器人和人之间非常自然的交流,未必要有手和脚,但是需要有脸一样的装置,这样至少让人知道,对话的时候交流的时候往哪个方向看。我们不是说智能汽车一定放一个人型机器人在里面,让人和机器人去对话。我们做人形机器人的目的在于通过机器人来模拟人类的行为,比如行走,我们通过观察模机器人走路摔倒,从这个过程当中了解到老人为什么摔倒。
一猫汽车:语言识别方面,语言识别到底是通过捕捉关键词,还是通过语意结构上着手?
克里斯-阿特克森教授:现在的语音识别软件,比如Siri,已经远远超出了只是捕捉关键词的层次,已经全面的通过语言分析,从语法到句法结构等等,已经不仅仅单单是关键词的捕捉了。
一猫汽车:如果没有网络或者有干扰的情况下是否会影响机器人表现?怎么来处理通讯的问题?
克里斯-阿特克森教授: 在有网络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云端技术调动更多的资源进行学习,但是没有网络的情况下,机器仍然可以做一些预先设定好的,已经学习完的事情,服务仍然可以实现,只不过暂时不进行进一步主动的深层学习。
沈晖补充道:此次我们的Project N的方向盘是可折叠的,想要驾驶的时候把方向盘拿出来,不想开的时候收起来。在没有互联网的时候自动驾驶也是没有问题的,因为已经收集到了数据,就算连不上云端也是可是现实许多功能的。比如沃尔沃自动驾驶的方向盘一直都在,虽然说的是自动驾驶,但是车还是按照传统的非自动驾驶来设计的。 比如谷歌的自动驾驶完全没有方向盘,如果有些地方道路改了,虽然说地图一直更新,但是万一有问题,没有网络就没有办法及时更新。
一猫汽车:美国在军用方面在研发负载机器人,多腿机器人,这种机器人是不是有可能以后帮助老人,或者帮助病人行走?
克里斯-阿特克森教授:机器人还是安全第一位,多脚机器人是非常危险的,很容易摔倒,考虑到安全因素,我们会更多的使用轮子。至于你说的负重情况下或极端地形下的机器人,这种情况下机器人和人的距离很远,这个时候不用考虑安全问题,可以用脚,主要用在军事方面。
一猫汽车:我想问一下,超能陆战队对大白做了美化,非常受到欢迎,教授有从电影获得什么灵感?会不会觉得离真实生活太远了?
克里斯-阿特克森教授:确实有很多灵感,比如在电影中后来为大白配了装甲,随着机器人任务不同,给软性机器人配上硬的装甲,对我们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启示。讲到现实生活和电影之间的联系,大部分关于机器人的电影当中对机器人的描述都是不太现实的,也给人很多错觉,以为这些技术马上可以来到我们身边,但是超能陆战队这部电影中的大白本身的灵感就来源于我从事的陪伴型机器人,我希望个人陪伴型机器人可以通过监测疾病征兆、提供私人运动建议、看护照顾老年人以及患病的儿童来改善和提高人类的健康生活质量 。
一猫汽车:大白之所以受欢迎,给人的心理上有非常大的安慰,这种机器人可以承载人类心理上的诉求,未来是不是可以实现,或者距离我们还有多远?
克里斯-阿特克森教授:讲到情感元素要归功于电影导演,他们把大白的形象打造的非常成功。从这当中,我们也学习到,要做一款成功的产品,情感这方面要设计的非常饱满,人希望和各种机器进行交流,比如现在有很多人给车起名字,也和车说话,情感需要是确实存在的。
一猫汽车:我想问一下,人的情绪是否可以通过数据分析出来,比如说如果血压高,是否可以判断出是激动还是紧张,更深一层次讲,如果功能可以实现的话,会不会取代人与人真正的交往,人更多的和机器进行交流?
克里斯-阿特克森教授:如果要分析血压高背后的原因是很困难的,但是知道高血压数值本身,机器人可以判断现在服药是否合适,根据这个信息后续做出来的行动本身已经非常有意义了,但是很难分析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讲到机器会不会取代人与人的交流,可能对老人来说比较难接受,我的母亲81岁了,家庭聚餐的时候大家都低头看手机,老人很不高兴,但是如果问小朋友,他们觉得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没有淡,通过智能设备认识的人比以前更多,只不过不是在同一个房间里面而已。我想技术进入我们的生活,我们要学会适应,我们不断地尝试找出新的相处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