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一直存在,因为一篇报道再次引起争执。日本《经济新闻》网站日前刊登一篇报道,称全球最大的汽车生产国中国的汽车产能过剩越来越严重。 文章称中国汽车厂商2015年的生产能力将达到5000万辆。但当年新车销售预计为2500万辆,产能闲置一半,根据国际惯例,汽车产能利用率合理水平应该是70%至80%。
行业组织中国乘用车信息联席会(以下简称乘联会)对此率先作出了回应,乘联会的报告指出,中国的产能利用率是德系、美系、韩系等合资企业最高,14年近100%的,这也算世界范围内超高的产能用率。只有日系的产能利用率自钓鱼岛事件以来的近几年偏低,这是其自身原因。欧系产能利用率低是因近期审批长安PSA、广菲克等较多新企业的特殊情况。而中国的本土品牌因去年以来的快速发展,产能利用率也逐步提升,产能过剩另一原因是日系。
按照乘联会的统计数据,2014年中国汽车产能的总利用率在67%左右,与2013年相比,并没有特别明显的变化,与国际上的产能合理利用率相当。
现有产能没有5000万
对此5000万辆的产能,半官方的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也表示了不同意见。一位负责人表示,目前国内汽车产能没有那么大,总体尚处于合理水平,大量的产能还在建设中,还要一段时间才能发挥作用。
中国制造的汽车在全球汽车产量中的份额也迅速增加到2014年的27%左右, 由于此前对中国车市的看好,各大汽车巨头在2012年前后决定在中国进行大规模投资全球汽车,投资的约60%集中在中国。从决定投资建厂到投产一般需要3年时间,这批新投入的产能将在2015年左右陆续投入使用,中国新车产能总体在4000万辆左右。
目前,全球范围内的新车销量大概在8000多万辆左右,如果中国拥有5000万辆的产能,那么就占到全球总销量近2/3,比重显然过高了,你叫美国、日本、德国、韩国这些汽车强国的颜面往哪儿搁?
有分析认为,虽然中国目前的汽车产能没有5000万辆,但是肯定超过3000万辆。加上在建的和规划之中的,最终达到5000万辆不是没有可能,比如说在2020年的时候,产能达到5000万辆,届时的销量规模也有可能进一步提升,产能利用率没那么突出了。
中国品牌的产能利用率提升 日系也拖后腿
从乘联会的分析来看,德系、美系、韩系的产能利用率相当之高,都接近100%了,因此,南北大众、上海通用和北京现代最近启动强大的建厂计划。
拖了产能过剩的主要有两大车系—本土品牌和日系车,但从乘联会来看,本土品牌的产能利用率开始改善了。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4月,本土品牌乘用车共销售68.64万辆,同比增长14.3%,市场份额比上年同期提高3.81个百分点。这是本土品牌乘用车连续第四个月市场份额高于去年同期了。
本土品牌的产能利用率很低,这是有历史原因的,其中老企业和半停产的壳企业仍有较多。虽然产能利用率低,但近几年自主品牌车企没有采取降价等激进措施,反而是实施价值高端化的SUV发展线路,对挣钱少的微轿等车型压低产销,调整结构,不是为了产能而盲目增量。从乘联会的分析来看,3-5万元的乘用车在05年占自主品牌总销量的55%,现在15年是4%;而5-7万的从05年年的18%上升到38%,7-9万的车型从05年的12%上升到31%,而且更高端的车型也是都有增长的,这是自主品牌理性成长的标志。
日系同比去年4月增速达到15%,但由于连续多年在中国低迷,因此也面临产能过剩的问题。以占据日系车领头羊的三大日系为例,东风日产拥有广州花都、襄樊、郑州和大连四个工厂,规划了近200万辆的产能,但100万辆的销量目标连续3年都没突破;本田在中国的两大合资企业广汽本田、东风本田在中国规划了6个工厂(广本、东本各三个工厂),总产能也接近150万辆,但本田2014年在华的销量仅为78.83万辆;丰田也新近启动了新建工厂的计划,而丰田在2014年在华销量刚刚突破100万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