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在赛道上的试驾,充分感受到英菲尼迪Q50骨子里的运动特质,尤其在车辆操控表现上,底盘悬挂对于赛道激烈驾驶时的反馈,让驾驶者能够清晰地感受到车辆状态如何,再配合DAS线控转向系统的精确控制,令我们觉得Q50在赛道上的表现丝毫不逊色于德国的三位对手。
而且在来回赛车场的道路中,无论是市区平整的高架路,还是颠簸不平的高速,Q50的驾乘舒适性都能保持得很不错,充分反映出底盘和悬挂调教上的全面性。
碰巧有位车友在赛道激劈之后需要进行保养,那正好趁此机会将车辆升起,看看英菲尼迪Q50在底盘上究竟下了什么功夫,能够让大家在赛道中乐而忘返。
建议有兴趣了解自己爱车的朋友,在保养的同时可以趁机会看看车底的状况,车辆的真实情况在这个角度才是一览无遗。一升起Q50,就发现车辆的底盘布置得非常紧密,有大面积护板覆盖,几乎将所有易损部件都保护起来。
平整的底盘除了起到保护作用外,也起到加快空气流动速度的作用,在高速状态下可增加一定下压力,所以越是高级别的车型,对底盘布置的安排就越细致。
把发动机下方的前护板拆下,露出了整个前副车架和前悬部件,就发现Q50的整个前副车架和前悬组件几乎都由铝合金制成。
铝制部件轻量化和高强度的优点就不用多说了,反正大家可以简单地认为,在车底能够看到越多铝合金材质的部件,几乎就等同于这台车对于综合驾驶表现的要求就越高。
Q50采用前双叉臂后多连杆悬架的设计,相比其他悬挂形式,前双叉臂悬架能使车轮在行驶中更稳定地贴在地面。不在车底角度看,绝对猜不到Q50的整个前悬挂,包括上下摇臂、连接臂、前轴羊角等部件都是由铝合金制成,这可是下了重本的,但带来的好处也是不言而喻的。
在承受着更多重量的下摆臂连接车架处,采用了厚实的橡胶衬套,能过滤掉很多细微谐振,也减缓了悬挂在运动期间对车架的冲击。
在转向拉杆下方有一块有V字型的铸铁部件,也属于前副车架的一部分,相信是是全车车底份量最重的零件了,多半是用于支撑变速箱的重量。
在发动机前方还预留了不少空间,方便空气通过水箱进行散热。也因应纵发动机变速箱的设计,粗壮的前防倾杆也被安置在悬挂的前方。
整个转向机构和转向拉杆,都紧紧地与全铝制的前副车架连接着,大家有没有留意到Q50在两边的转向拉杆都设置了助力机构。
一边是保留了与方向盘机械连接的转向柱,一边是DAS线控转向系统的驱动电机。保留了方向机机械连接的原因,就是保证万一线控转向失效时,还能维持正常的驾驶功能。
线控转向驱动电机体积并不大,但要肩负转向助力、模拟路况反馈等作用。其实电机只是执行工具,更复杂的控制程序才是DAS线控系统的精髓。
转向机械连接机构下方有组离合器,当线控转向系统出现故障,内部离合器就会即时接合,保证车辆转向功能的正常。
从车尾角度看去,后多连杆悬挂和后副车架的结构就复杂得多了,但这也是追求运动性能的车辆所惯常采用的设计。
后差速器外壳和支撑部件同样采用铝制,但放在这里的主要作用不只是为了减重,相信更多是为了散热的考虑。
前置后驱设定的车辆更容易达至前后重量平衡的要求,一台车重心越靠近中央,前后重量越接近50:50,对车辆操控表现带来的好处就越大。
摆放在车头的发动机和变速箱的重量占了整车的60%以上,因此Q50的后副车架采用了重量较重的铸铁材料,而并没有采用铝合金制造,就是因为要尽可能地达至重量平衡。
大部分的前置后驱车辆也会采用类似的设计,当然还有个别更贵价的性能车,会将变速箱后置于后副车架的位置,例如同为日产麾下的GT-R,但成本和空间占用就不是Q50这种四门轿车所能兼顾的。
细心数了一下,后悬挂是货真价实的5连杆设计,上部的两条连杆合成一条摇臂连接着车身,其余三条则从不同角度将后轴羊角与后副车架进行连接。
越多的连杆设计也意味着设计师可以更细致地调教后轮的各种参数,设定车辆有着不同的驾驶表现,而且从后轮传递而来的路面反馈,也能更丰富地传到车架之上。
细心的朋友也许留意到了,其中有一条连杆会有别于其他,没有采用铝制设计而使用了钢制。最大可能的原因,是因为这条摇臂要负责承受后轮最主要的横向冲击,因此需要用更坚固的材质去制作。
Q50的2.0T版本采用直列4缸涡轮增压发动机,纵置发动机和变速箱放置在靠近车厢的位置,也是为了将重心靠后的原因。
涡轮增压器放置在排气侧一方,也预留了散热的空间。这台发动机大部分部件也是由铝合金制成,总重量已控制得很好,而且这还不止,Q50甚至连三个支撑用机脚连接件,也是用一整块铝合金制成,确实是真材实料的重本之作。
编辑小结:
整个拆解过程中,让人最大惊喜是随着观察的深入,发现Q50的底盘构件用料原来是如此的用心和下了重本,前后悬挂以及前副车架几乎全部用上铝合金材料,这在同级车型甚至是价格更高的德系对手上,都没有看到有如此高比例的轻量化材料。
这些深藏在车身内部的优点,除了在驾驶Q50时能感受到所带来的优势外,不把车子升起来慢慢看,是绝对想不到Q50的制作是如此地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