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说吧 > 正文

上汽乘用车经销商:连咖啡都喝不起了?

一猫汽车网 2015-03-11 15:19:03 图片作者:蒋城先

       在外界看来,上海大众、上海通用等合资公司虽然贡献了绝大部分的利润,但产品、技术、品牌终归是属于外方的,只有自主品牌才能代表中国企业的真正实力。


       那么,上汽乘用车为何还“远远没有成为一家伟大的公司”?是否就是业界通常认为的“品牌力与产品力存在不足”?带着诸多问题,一猫汽车胖兔哥利用羊年春节前后的时间,与忙碌了一年的经销商们聊了起来。

       2007年底,上汽启动与南汽(跃进汽车)的整合,到2009年2月,南汽MG双品牌也进行了整合。由于两个品牌都还比较弱小、网络不健全,加上为了充分利用资源、降低成本,上海汽车乘用车决定对荣威和MG名爵实行并网销售,即一家经销商可以同时销售MG名爵和荣威两个品牌车型。据部分经销商回忆,当时也是希望让荣威“带一带名爵”。


       不过,在2010年,几家对MG不“感冒的”上海经销商悄悄摘下了MG的标识,不再出售MG品牌的车型。面对经销商的“消极抵抗”,上汽只好做出了让步:荣威与MG在一二线城市的4S店继续分网运作,而对于某些两个品牌车型保有量都很少低的三四线城市,则根据实际情况实行并网销售。实事求是地讲,“并网销售”对于MG车型的销量拉升还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另一方面也弱化了该品牌的独立性。


       “2012年、2013年的时候,每月能卖将近200台——说全年销量的话,我们在全市能排进前三、四名吧,当然还有成绩更好的……”作为上海一家2007年开业至今的“老字号”4S店的负责人,张先生(化名)有些自豪地回忆着往事,“刚开始几年确实存在质量不稳定的情况,但是经过这么多年质量体系的完善,我可以很负责任地讲,荣威(汽车)的质量是要高出行业平均水平的,返修率也在正常范围内。”他的自信来自于荣威品牌的成长。


       2005年7月,由于在与南汽竞购罗孚(荣威品牌的前身)破产后资产的竞购中失利,使得上汽在已经购得25、75及全部发动机技术等罗孚品牌大多数核心技术的情况下,却未能获得MG品牌以及生产车辆所需的设备和人才,这就直接导致了荣威750等早期车型饱受发动机合格率低之苦。直到2008年底上汽正式合并南汽后,采用罗孚原厂机加工设备进行生产并加以改进,发动机/变速器故障、门窗异响等问题逐步得到了解决。


       从2007年荣威750 2.5L车型上市以来,上汽实现了购自罗孚的K4 1.8L/1.8T及KV6 2.5L V6三款发动机的国产化,并研发出了1.3L至2.5L共5款发动机。而后续研发的1.0L、1.2T、1.4T、1.5T、1.8L到2.0T发动机也逐步投产。从2013年开始,上汽实现了所有车型都搭载涡轮增压发动机。


       与此同时,上汽还积极开发了6速DCT双离合变速箱,并在2013款荣威550上首次搭载。在看起来已经足够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的支撑下,上汽乘用车试图以技术突围、谋求品牌向上,进而获得更高的品牌溢价。这也是当其它自主品牌还在6万到8万元价格区间里扎堆混战时,上汽乘用车就试图11.2万元的单车平均售价(2012年)来“颠覆”中国消费者对国产汽车“低质低价”的刻板印象的底气所在。


       然而,尽管从中级车市场切入、车辆质量也已得到了部分消费者的认可,但国产汽车制造商想要让消费者认可比较高端的品牌定位、还要真金白银地埋单,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


       2008年6月19日,荣威550正式上市,很快就成为荣威品牌的“顶梁柱”,但其销量在2010年攀上81,820辆巅峰后却急速下滑,即使上汽几乎每年都发布该车的中期改款也难挽颓势,到2014年该车销量更是跌至有史以来的最低点——10,484辆。“选择荣威的消费者大都比较年轻、刚工作或者准备结婚,预算毕竟有限,所以通常会选择550的中配车型。”张先生指出:“然而更便宜的350(2010年)上市以后,‘吸’走了大批的客户。”


       尽管荣威车型定价较同级别自主品牌车型要高,但经销商通常可以给出1.5万到2万多元的优惠(根据车型、款型有一定幅度的差异),因此对小消费者仍然有很大的吸引力。以2014款荣威350 1.5L手动迅驰版为例,该车官方指导价为8.57万元,而4S店的最低只需6.47万元。“时间一长,在客户眼里荣威就只值这个价,而且多数人选择的是低配车型,利润就谈不上了……”他委婉地认为350的热卖反而“拉低了”荣威的定位。


       另一位经销商负责人告诉胖兔哥,“卖(新)车的确不赚钱,能够靠厂商‘返点’来‘打平’成本的都算是不错的了。像我们店2013年的利润才几十万、去年(2014年)好一点,大约有两百来万,其实(赢利)主要来自售后(维修),在本地算是比较好的成绩。”


       据不完全统计,经过8年的发展,上汽乘用车拥有近300家经销商,其中专卖MG车型的4S店约有20余家,已经拥有了一定规模的保有量和知名度。“靠售后、政府采购还有新能源车,(经销商)还是能有不错的营收。”这位负责人透露,“我们大概能有15%到20%的政府采购业务,而某兄弟店则可以高达20%到30%的比例。”据介绍,为了避免各家4S店“抢业务”,上海各城区在采购公务车或出租车时,都会“照顾”本区内的4S店。


       然而,其它地区的经销商就没有那么幸运了。随着汽车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不少4S店都饱受新车高库存的困扰。一位姓周的销售经理介绍道:“尽管(荣威)在上海及周边地区的销量还不错,但也谈不上能挣多少钱。而外地某些经销店条件更差,连销售人员都配不齐,销量当然上不去。”


       在市场突破不太理想的北方区域(“越往北越差”),荣威与MG车型月销量往往只有四五十辆甚至个位数,一些“累心”的经销商甚至在私底下抱怨“做不下去”了。


       2014年初,一家江苏地区的经销商为了财务压力,竟拒绝从厂方进货,而是根据客户需要向周边地区兄弟4S店拿车。到了2014年下半年,有媒体曝光数家4S店打算退网。在北京市场,上汽乘用车在京的经销商数量已经从鼎盛时期的11家荣威店、8家MG店,减少至8家荣威店(其中4家同时卖MG)。


       “畅销车型还好,那些滞销车型就比较难卖了。我印象中(综合库存系数)最高的是到了4(个月),曾经有一台W5大概是积压了一年才(打折)卖掉。”周经理表示:“缺乏(符合市场需求的)新品恐怕是个很大的问题,像550、750已经很难买得动了,950也没什么量,都是靠350在撑着。要让我提意见的话,当然希望厂商能快点出新车、能有更好的返利政策,另外就是不要老拿难卖的车来压我们。”


       而张先生则认为上汽乘用车经销商的退出属于正常的“新陈代谢”:“其实这几年有退出的、也有新进来的。(经销商)集团都是很现实的,如果品牌店不能赚钱,肯定要考虑是不是换品牌来做、或者把这个品牌调到区位较差的地方去。”


       除了产品缺乏新意,张先生认为“人”也是荣威的软肋之一:“和其它进口品牌、合资品牌(经销商)一样,上汽(乘用车)也制订了很严格的经销商准则,但由于4S店实际条件(如投资少)、人员素质不高等原因,执行起来就有了偏差。而在客户眼里,4S店(的装潢和服务水平)就代表了这个品牌的定位,所以,荣威(在现有条件下)想要(品牌力)向上提升,我认为是很难的。”


       他提了一个小细节:“像某合资品牌每隔两年都会对4S店进行翻新,这是强制性的。而我们店从2007年到现在都没翻修过,你看我们的的这套咖啡杯,就是当年开业的时候买的。当时想走中高端路线,(厂方)还要求(经销商)给用户提供咖啡,还有台球桌……现在也不提了,杯子就成了摆设。”


       据了解,荣威4S店的建店资金大约是1000万元左右、加上1000万的准备资金,和其它知名合资品牌或进口品牌相比要“平易近人”些,而且运营成本也会低不少,但“不挣钱”的状态长期持续,让经销商缺乏改进服务体验、招揽人才等方面加大投入的动力。

评论(0)
上一篇
下一篇

上汽乘用车经销商:连咖啡都喝不起了?

一猫汽车网 2015-03-11 15:19:03 支持 键翻阅图片
版权所有:一猫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电话:010-62691688  © 2017 www.emao.com 京ICP证150082号 京ICP备14010468号 公网安备 110108020201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