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们总是呼唤我为“浪子”,因为我总有一颗在路上的心。当老婆对我抱怨总是没有时间陪她时,我还是用了10分钟的时间毅然决定:辞去现在的工作,2015年继续孤身一人去“浪”迹天涯。
天底下大多数人喜爱旅游,我却独爱旅行。一字之差,道尽旅途之不同。游者,大多走马观花,于名胜处留下合影几许,回到常年栖息的城市里与朋友分享,曰到此一游。行者,无疆。带着一颗发现美好的心行走于天地间,于无声处听惊雷,于无色处见繁花,感悟常在心中,无需与人语。当然,发现世界,方法几许,并无境界高低之分,自己开心就好。废话说太多了,进入主题,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寒冬腊月西藏行吧。
一般来说,西藏最美的季节是初夏交替之际,而入藏旺季则是6-9月。至于冬季,但凡知名旅行网站的攻略都不建议大家入藏。冰天雪地之下一来风景单调,二来冰雪路面驾驶不是一般人能应付得来。所以冬季是西藏绝对淡季,正适合小弟这种不走寻常路的资深穷游玩家。
对于曾经在盛夏之际和骑友们混过骑行之家大通铺的我来说,川藏线并不陌生,也深知这条“景观大道”隐藏着各种危机。冬季绝对不适合骑自行车或者摩托车进藏,所以我选择了家里另一位可靠的小伙伴——吉姆尼陪我出行,出发前我为它做了能应付高原冰雪行车的准备,可以作为一点经验与大家分享一下。
从广州出发,途径南宁、贵阳、乐山,全程高速公路,只需跟着导航走便可。沉闷的高速公路也非一无是处,可以让我快速地通过那些无聊的必经之路。在进入藏区前唯一的乐趣也许就是找寻各地的美食。在乐山寻得一家叫“跷脚牛肉”的牛肉店,十元出头一份牛肉让人吃得心花怒放,一连吃了几顿都不觉腻。在乐山补充了大量物料后直奔藏区,由于雅安到二郎山隧道修路交通管制,只好多走100多公里绕行石棉县进入康定,夜宿新都桥镇。
新都桥是个好地方,被称为“摄影家的天堂”。春夏两季繁花似锦,好照片随手可得,即使手机拍出来的照片也像windows桌面那般效果。秋冬两季则换上了另一个模样,漫山遍野枯黄的野草让人生出萧瑟之感,但也不失为一种别样的美。
由于新都桥的海拔较高,同行的朋友高原反应严重,吃不下,睡不着,一早起来无精打采。为了让他振奋一下精神,我提议开车到路边的草地里转转,看看冬季的野花和牛羊,呼吸一下新鲜空气,虽然有点缺氧,总比呆车里好。其实高原反应也是进藏的体验之一,挺过去了就是英雄,只要注意保暖,不要感冒就好。嘿嘿,我倒是痛恨自己没有做英雄的机会,因为小弟我经常开启高原模式,习惯了。
大家能看出这两张图片中的那条桥是同一条桥吗?上图是我和朋友13年夏天骑摩托车进藏时的景色,可怜的树啊,叶子掉光都成秃头了,这就是冬天。
冻了一晚的河流里冰块尚未完全融化,吉姆尼却迫不及待地想下去游个泳。旅行时选择一辆越野车还是非常爽的,它可以带你到轿车去不了的地方,可以释放你骨子里狂野的天性,做一回野人确实感觉很好。
上山下水很好玩,但前提是要充分了解自己车辆的性能,还有河道的实际情况。在藏区,每一张有趣的图片背后都带着谨慎和汗水。
告别新都桥,继续往藏区腹地进发。新都桥至雅江的路依旧那么破烂,但新修的隧道将会在年底开通,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这是好事,天堑变通途,进藏之路不再危险。然而对于热爱挑战的朋友来说,这似乎是个噩耗。这也是我迫不及待要大冬天开车进藏的理由之一,过了2015,法拉利也能走川藏线到拉萨了,还有意思么?
从新都桥到雅江,直到理塘之前的道路都是这个“破落”样,然而这也是川藏线固有的模样。前后硬轴的吉姆尼跑这种颠簸路面确实舒适性不怎么样,朋友在副驾驶座上被颠得七荤八素,高原反应更甚。
到达理塘已经是下午6点,由于下一站巴塘尚有近200公里,只能留宿这个著名的“世界高城”。理塘城区平均海拔在4000米左右,是名副其实的高城,一般来说不建议大家在此住宿,特别是有高原反应的朋友。然而人算不如天算,高原反应严重的朋友偏得接受更加严峻的考验,据他后来说,在理塘几乎整晚没睡。我只能再次安慰他,高原反应也是进藏体验的一部分,哈哈。
藏区淡季真的很淡,许多饭店在夜幕降临之际就打烊,特别是理塘这种本就人烟稀少的城镇。在找不到吃食的情况下,唯有自己下厨了。此行我准备了便携的卡式燃气炉和高压锅。一顿简单却可口的腊味饭很快就出炉了。出门在外,有什么能比吃到家乡菜的感觉更好呢?
离开理塘,道路状况立马变得无比美好。新修的沥青路一眼望不到边际,垭口边上的雪山蔚为壮观,让人心情大好。出理塘不久就能见到著名的姊妹双湖,在严寒下湖面已经完全冻住,似乎鲜有人见到这个状态下的双湖吧。
顺利地过了巴塘那几个旺季常有骑友们被打劫的隧道,淡季就是好,强盗都躲家里烤火去了。金沙江大桥是四川和西藏的分界,过了桥的那头就是西藏界了。路牌两旁被进藏的朋友们提上各种精彩的语录,鉴于我的脚步不断,无需多作留言,后会有期。
过了金沙江大桥领到了进藏第一张限速条,而且必须停车检查各种证件。藏区对汽车限速非常严格,必须按照上面所规定的速度来行驶。对于路况险峻的318国道来说,限速行驶也是为自己的安全负责,必须服从。
进入西藏界后,路面开始有积雪和暗冰。积雪不可怕,因为雪即便滑,还是有一定摩擦系数的。然而躲在背光路面处的暗冰路面才是最恐怖的。往往转过一个弯道,才发现路面结冰了,如果速度过快这时候就只能听天由命了。如果遇到没有护栏的弯角,一不小心下面就是万丈深渊,千万不要看见减速警示牌才刹车,那是无补于事的。话说那警示牌也设置得太靠后了吧,囧。
路上不时有车辆发生意外滑入路边的沟渠,甚至翻侧。只要遇到有事故的车辆,过往的车辆一定会停车相助,一般人会理解为藏族同胞的淳朴,然而我觉得这是人类在面对强大的大自然时一种抱团取暖的天性,与种族无关。只是这种天性在挤满人类的大城市里被磨灭或是被各种尔虞我诈所吓跑了,到了人烟稀少之处又不觉地复苏。
这是我自己多年来在路上的一些感触,所以我总觉得喜欢在路上的人一定是比较善良的。吉姆尼也一样啊,凭借着强悍的四驱性能,轻松把一辆长城H6从冰窟窿里解救出来,四驱就是好用啊,帮助别人的感觉更好。
无论驾驶什么车辆进藏,在车上准备一条拖车绳是非常有必要的。关键时候可以自救,也可以帮助他人。
在芒康住了一宿,夜里下了一场雪,起来发现挡风玻璃被大雪封住了。除雪之余顺便调整一下气压,前方天气预报有雪,估计接下来的路不太好走,得保证车辆处于良好状态。
果然离开芒康不远,天空就飘起鹅毛大雪。路上行人基本绝迹,在海拔5000米的东达山上只剩吉姆尼独自驰骋,难得的孤独感让人无比享受。车开累了,煮一壶咖啡暖了身体再前进,路总是走不完的。
夜幕降临,前往邦达的路上继续下着大雪,路面很滑。为了安全起见还是安分地使用四驱模式,挂上低速挡慢慢前进。
雪地驾驶的诀窍其实只有一个,就是慢。将变速箱挂入较低的挡位,开启四驱,轻柔的油门和刹车,乃攻克积雪路面的不二法门。
离开海拔4100米的邦达镇,朋友的高原反应依然没有缓解,证明还没到达极限,不要紧,继续爬山。邦达到八宿县之间的“怒江72拐”是川藏线上比较著名的不是景点的景点。在网络上翻看以前尚未铺设沥青路之前的72拐,从山顶至山脚车流如梭,扬起漫天灰尘,蔚为壮观。如今72拐依旧,只是被乌黑平整的沥青路所代替。对于老川藏线玩家来说,在72拐摔车成了无法复制的经典。
我一直在想找个机会专门徒步一回“72拐”,一定会是相当有趣的经历。
还未在缅怀“72拐”摔车经历的思绪中回过神来,下一刻马上愿望成真了,千万不要在神山上若有所思,灵验的很。事实上是一辆瑞风在下坡时速度过快,与对面车道的货车撞了,把道路堵住。吉姆尼抄近路沟渠过弯未果,反而被沟渠所陷,呜呼哀哉。
在藏区遇到交通事故千万不要着急,藏族同胞们十分和谐,一般来说不伤及人员的事故都会很快处理好并让出道路通行。
这时候报恩的藏族同胞们来啦,无论男女老少一起过来抬车,热情的藏族朋友们快把我挤到车底下去了。奈何吉姆尼的悬挂行程太长,之间后悬挂被不断拉升,车轮却始终在沟里一动不动。所谓自作孽啊,还得自己动手救车。
每个人对于旅行的意义理解都不同,在我看来,旅行能让我敞开心扉,直面自我,找回人性纯真的一面,这也是让我不断出发的动力。
幸运的是此时后轮处还够塞得下原车携带的千斤顶,一边顶起车身一边往轮子地下塞石块。此地海拔4000多米,捣鼓千斤顶和来回搬石头这种绝对的重活十分消耗氧气,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建议大家遇上这种情况还是请路旁的藏族朋友帮忙,你在旁拍照留念就好,免得车救出来人却晕倒了。
车子最后当然是顺利脱困,所谓人多力量大,来了两辆货车,再下来10余藏族朋友,一人一块石头马上把深沟填平,日后此处再无沟渠。
翻越冰天雪地的“72拐”后气候来了个360度大转变,怒江大峡谷是典型的干热河谷气候,气温比山那头高了将近10摄氏度。沿着怒江大峡谷行走,仿佛回到了夏天。当地的农民也忙着耕作,实乃因地制宜的典范。
被冰雪覆盖的然乌湖有多少人见过,反正我是第一回见。然乌湖意为“尸体堆积在一起的湖”,传说中湖里有头水牛,湖岸有头黄牛,他们互相较量角力,死后化为大山,两山相夹的便是然乌湖。然乌湖冬夏两季景色迥异,然而各有特色,总之和它名字的含义完全相反。
这是我在夏季时拍摄的然乌湖景色,只能说一年四季的然乌湖景色都非常美,值得大家驻足。
过了然乌便进入林芝地区。林芝地区地处藏东南雅鲁藏布江下游,平均海拔3000米左右,海拔最低的地方仅仅900米,气候湿润,景色宜人。
即使是冬季依然枝繁叶茂,“雪域江南”一词最能描绘它的美。
从波密出来路过一处涉水路面,想当年此地布满山上滚落的大石头,我们一行四辆摩托车折腾了大半小时才脱困。高兴的是我们帮助一队由退休老人组成的摩托车队把他们的摩托车骑过障碍,虽然最后落得半个高原反应,但如今回想起来还是一次非常愉快的经历。
冬季进藏的道路还是相对安全的,就在去年8月,此处一辆普拉多被山上咆哮而来的洪水淹没了。
波密到鲁朗的途中会路过世界第二大滑坡群“102滑坡群”,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通麦、排龙天险。冬季的通麦天险还是比较安全的,山上的泥土和石块很是安分,过路的车辆也比较少,基本上无需排队便能通过。没有在夏季走过通麦天险的人,完全无法想象雨季时通麦天险的景象:拥堵的车龙,山上的落石,悬崖下汹涌的河水,脚下摇晃的大地。相比雨季的恐怖,此时的通麦天险是天堂。新建的通麦大桥即将修通,各处险要也挖了隧道。2015年过后也许通麦天险就成为《辞海》里的新成员了。
过了通麦便一路坦途,穿过桃花尚未盛开的林芝,越过海拔5100米的亚拉山,拉萨便在眼前。
在拉萨我们遇到了近6年以来最大的一场雪,一夜之间银装素裹,布达拉宫披上一层白衣裳,更显得神圣。
这是大昭寺前常年不变的风景,无论春夏秋冬、严寒酷暑,总有虔诚的信徒在此朝拜。而我自己也完成了新年前的一桩心愿,只待来年再次出发。
玛吉阿米因仓央嘉措的诗而闻名,点上一份甜茶,随手翻阅一下游客的手记,读他人的文字,感悟自己的人生,享受难得的宁静。
一壶酥油茶,一本书,玛吉阿米茶馆因仓央嘉措而出名,吸引了无数慕名而来的年轻男女。只是喝着他人喝的茶,读他人的故事,总不如自己书写故事来得真实可爱。拉萨,只是我的一个落脚点,我不属于它,它也不属于我。
然而此行的故事并未因为到达圣城拉萨而结束。回程时我很幸运地看到了卡瓦格博的日照金顶,梦想着未来一年必将幸运。
然而命运还是无情地和我开了另一个玩笑。在美丽的束河古镇郊外,我急着寻找下榻的旅店,一个不小心把吉姆尼开到了水沟里。这回可不是“72拐”山脚下的小沟渠,而是实实在在能排洪的大水沟。这就是所谓的宿命,回到广州,我一边臭美全程8200公里没有扎过钉子,回头却又黯然于那两回失足。
然而行者绝不会为了这些小挫折而败了兴致,吸取教训,是为了日后走得更远。
猫哥:逸哥,我们很好奇在你和Jimny吉姆尼在整个进藏过程中的花费有多少?
逸哥:首先要明确的是这趟旅行从广州到拉萨单程4000公里左右,在路上的时间是8天。路费主要产生在广州到雅安之间的高速公路费用,大约是700元。雅安往后的318国道全程无需路费;油费方面非常有惊喜哦,吉姆尼在油耗表现上非常给力,平均油耗8升/百公里,尽管西藏地区的汽油价格较高,但算起来也仅为0.5元/公里,总共花了2000元;住宿平均每晚200元,7个晚上就是1400元;至于餐费,得益于高原反应的朋友,有三天是自己做饭,所以大大节约了这方面的费用,算了一下大概花了800元不到。反正开车不喝酒,路上也不会有太多精彩绝伦的节目让你消费,算下来一趟单程的西藏行大概就是5000元,想买台iphone6 16G行货还欠那么点。
猫哥:这部Jimny吉姆尼只有1.3L的排量,它在进藏路上的表现如何呢?动力是否达到你的要求?
逸哥:说实在的,一趟长途自驾游下来,1.3L排量的吉姆尼在动力方面可以说让大部分人抓狂。高速公路以正常的120km/h速度巡航,已经消耗了吉姆尼储备动力的80%,车和人都会比较累。在海拔4000米以上盘山而上,2挡以上的挡位都无法使用。然而凡事总有两面,小排量让吉姆尼油耗非常低,前进速度慢让你不至于和路上的风景擦身而过。另外吉姆尼灵巧的身材和强悍的越野性能可以让你找到别样的乐趣,这些都让吉姆尼使人“捉急”的动力显得不值一提。
猫哥:那在你进藏前,都需要准备哪些装备呢?Jimny吉姆尼需要做什么准备?在机械方面是否要做相应的改装?
逸哥:我想说的是,到西藏旅游并非多么不可完成的任务,并非网上攻略所描述的那般凶险。一颗平常心,一副正常人的身板,了解一些高原活动的常识,保持对大自然的敬畏,这些才是最关键的“装备”。当然必备抗高原反应药物,感冒药之类的还是必须携带。这里有个秘密告诉大家,藏区的药店里一毛钱一包的头痛粉比什么红景天蓝景天的要管用。对于吉姆尼来说,原装的配置已经能应付西藏地区99%的道路,它过不去的路,估计也只有动物才能过了,实在无须为了进藏而改装,当然外观控可以无视。
猫哥:猫友们有意组织进藏自驾游,逸哥能否给些温馨提醒和建议呢?
逸哥:进藏自驾游的风险在于行车安全和人员的身体疾病两大方面。网上的攻略都会建议大家避开雨季,然而我要重点强调的是必须避开8月份。连续下了两个月的雨,来到8月山体会非常松动,发生山体滑坡的机率非常高。对于高原反应,最好的“药”就是往海拔低处撤,万一高原反应威胁到生命安全,千万不要勇字当头死撑到底,及时撤退才是正道。至于其他细节,网络上的攻略都能非常详尽,最后还是那句老话,出门在外,安全第一,慢就是快。
(全文完)